精彩佳文天天看(51) 醫病為初 醫心為本
【106年度第二屆《醫病心聲・新聲 徵文比賽》得獎作品每日分享】:醫學生組佳作-王思源 : 醫病為初 醫心為本
醫病為初 醫心為本
王思源
精神醫學的領域深奧、複雜,是人性幽微深層處最赤裸的獨白。精神疾病毫無聲息地潛入神經迴路,修改排線進而重塑人格程式,逐漸取得主導權,支配著一個它不熟悉的身體,產生情緒及行為的短路,但病人乖張的行為表象下,又隱含著多少無奈與不甘的詰問、掙扎與泅泳的痕跡?蜷縮於他人繪聲繪影的蜚短流長、芒刺在背的異樣眼光下,仍需和扭曲陌生的心靈搏鬥,是精神疾病患者難以被察覺也難以對人訴說的苦痛,而精神科醫師,要能在此特殊的醫病關係中,用更為細膩的覺察力、耐心的傾聽與溝通,和病人一同走出這詭譎、無形之病魔的掌控,引領他們重獲新生。
藉由上學期醫病溝通課程的參訪學習機會,初次踏入三總精神醫學部,彷彿來到一個遺世而獨立的醫療空間,少了其他科別急促的氛圍與滿盈的病患,這裡似乎更能讓人沉澱心情。參訪過程中,透過一位醫師的深入介紹,我們對不同精神疾病患者臨床上的症狀、其在生活上會面臨的問題、他人該如何以合適的態度來面對他們等層面更加暸解;醫師要如何以循循善誘的方式,讓病患在診間訴苦、抱怨、嘆息、哭泣的各種情緒釋放過程中,打開內心深處緊閉的暗門,傾洩平日以破碎理智壓抑的負能量;在開藥的拿捏上,如何在減輕患者痛苦和協助其回復正常生活中取得平衡點,於療程中逐漸減低藥量並達到治療效果。為了讓學生有更鮮明的感受,老師邀請了幾位過去曾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分享他們如何在醫師的帶領、家人親友的陪伴與鼓勵下走出疾病陰霾的動人篇章。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良好醫病關係的根基上,倘若病患能對醫師敞開心房,而非純粹以用藥為目的,才是治標也治本、醫病亦醫心的良性互動。
醫師作家吳佳璇曾說:「病人要的不是精確數據,是對治療者的信賴,還有自己受苦的意義何在。而精神科醫師的任務是透過談話,協助患者爬梳、整理眼前及過往種種經歷與情緒,必要時適度用藥降低症狀衝擊,重新理解自己,進而發現生命意義,重寫生命故事。」精神疾病透過「心的感冒」的形式表現,最需要的莫過於醫師與護理人員的傾聽、理解與關懷,在醫病關係上更仰賴治療者與患者間的互信;相較之下,其他疾病大多不是以精神與心靈上的症狀表現,治療者可能更容易忽略患者在心理上的需求,難以給予病患及家屬足夠的安全感,矛盾也因此日積月累,在疏失發生後成為壓垮對醫療體系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體並非機器,單靠修護即可復原,亦不像理論般的公式化,有絕對的標準可循。看見疾病的同時需要看見病人的整體,才是一位醫人醫心的「醫生」 ,而非只能醫病的「醫匠」。這次的參訪課程讓我對精神病患者與醫病溝通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不論未來畢業後選擇的是什麼科別,期盼自己能秉持「醫病‧醫人‧醫心」的精神,放低姿態、視病猶親,將從醫之初的熱忱散播在行醫之路上,耕耘屬於自己的一片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