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佳文天天看(69)-小診所的那些時光
【108年度第四屆《醫病心聲・新聲 徵文比賽》得獎作品每日分享】:學生組
佳作:蘇珩-小診所的那些時光
小的時候,我住在一個台灣典型的郊區小鎮裡,說起這種郊區,既不如城市繁華,也不像鄉間那樣親近大自然,但基本上都會有三樣東西,便利商店、公車站和診所。
這些小鎮診所大多都會有以下幾點共同特色,首先,招牌和診所外觀通常都舊舊的,甚至是有點髒髒的,看起來讓人有種年代感,彷彿在出生之前,這間診所就存在於這小鎮了。
而科別則是以牙科、兒科或耳鼻喉科這三種為最大宗,診所的名字則是醫生的姓或全名再加科別來命名的,例如林某某牙科、尤耳鼻喉科之類的,這樣在診間坐診的醫生名字也就讓人一目瞭然。
這些名字再加上富有年代感的招牌往往就是診所最好的宣傳,因為這些診所在小鎮那麼久,早已在小鎮深深扎根,而台灣人又普遍尊敬醫師,因此這些醫師也往往能深受小鎮居民的信賴,以我的小鎮為例,就有這麼一間紀耳鼻喉科讓我至今難忘。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總是容易感冒,因此也就成為這間耳鼻喉科的常客,而每次進到診所時,我總是能聞到一股淡淡的藥味,儘管有些人不喜歡這種味道,認為它刺鼻、不自然,但對我來說,這種藥味卻總是能讓我有安心的感覺。
小鎮診所的好處就是不用排隊掛號,根據我的經驗,等掛號絕對是能排上「最讓人煩躁的狀況」的排行榜,可能唯有等叫號能與之匹敵,不管候診間佈置的多典雅、多舒適,在身體不好的狀況下,和同樣一群身體不好的人在一個房間裡楚囚相對,那絕對是考驗人類耐性的最大試煉。
那為紀醫生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就如同任何一個小說裡典型的小鎮醫生一樣,他熟知每位小鎮居民的名字、身體狀況和家庭成員,對於我這個常客也自然是認識,每次見到我總是會先露出慈祥的微笑,然後再問我或我媽媽病況,並一邊耐心的聽著我支支吾吾的描述或媽媽那略嫌撈叨的補充說明,一邊替我檢查。
我還記得醫生頭上的那總是發著溫暖黃光的頭鏡和耳內視鏡,也記得長柄棉花棒和診療椅旁那堆滿各式瓶瓶罐罐的鐵製小桌子,但我不記得那時生病時有多難受或不舒服,彷彿每次進去診所,坐在那張診療椅上,我的病就自己好了。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藥到病除、一劑見效只是神話,反倒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才比較常見,每當我離開診所時,就又會感到喉嚨痛或是哪裡不舒服的感覺紛紛從體內湧了上來,但我想,在診所時那些病痛是真的暫時遠離了我,那是因為看到醫生時,我的心裡知道自己已經沒事了的安心感使然。
每次看完病之後,那為紀醫生總是會給我一顆糖,我還記得每次吃下那顆糖時,喉嚨發炎的刺痛感和那顆甜甜的糖交融在一起,形成一段苦痛又略帶甜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