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佳文天天看(95)-當醫病同「宅」一起,其快活無比

【109年度第五屆《醫病心聲・新聲 徵文比賽》得獎作品每日分享】

一般大眾及醫護人員組-優選

吳品瑜-當醫病同「宅」一起,其快活無比

台灣已走向少子化與「老老照顧」的高齡社會,醫病不僅應該同在一起,和諧提升照護品質,更必須同「宅」一起,實踐社區終老、在家善終的願景。
當病患走進診間,醫生對治的是局部的病症;然而,當醫生反向走入病患的家中,他承接的是病人的疾苦、生活型態、家屬、照顧者、家庭關係,甚至是病患的生命功課,以及所有家人的死亡難題。
台灣有群小眾醫護,正以超過健保給付範圍的「全人」關懷,實踐在宅醫療,只因跨進每位病患的家,看見了,就無法坐視不管;來過,就不曾離開的記掛。
醫者仁心,絕不止於症狀解除的轉瞬,特別於家宅之內,得長時以生命交陪,忘記醫生「角色本位」,隨時於「病人」、「家屬」與「醫者」,甚至是單純的「人」之間,迅速同理共感。
醫病同「宅」一起,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深入偏鄉弱勢家庭,考驗的更是醫護整合醫療與社會資源能力,「在宅醫療」的醫生像一彎小河淌水,順勢行過崎嶇荒漠、綠野平疇或窮鄉僻壤,時而伏流,時而迂迴,成為千家萬戶足以汲取的滋潤。
曾經跟診陳英詔醫生到80多歲的阿嬤家,當他直入混和著各種氣味的臥房,只見高大的他利索地整個人跪伏在洗石子地上,上身湊近床頭以台語問候阿嬤,時而輕撫四肢皮膚,檢查血液循環狀況,時而柔柔地上下撫摸阿嬤的背,還自然地幫她將開襟毛衣鈕扣扣好,並輕聲詢問哪裡感到不適?
阿嬤孤獨久了,總是叨唸希望親人來到身邊,於是當被醫生緊握孱弱無力的手時,原本悲苦的臉、緊閉的雙唇,就有了替代幸福的微笑。
得知阿嬤背上因為骨頭突出而磨擦出傷口,醫生靈動地出手按壓床墊四周,測試柔軟度,找出背部骨頭突出所在皮膚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善巧地動手將一旁備用的菲傭床墊進行置換,以及用浴巾實作出甜甜圈枕墊。
上善若水的不僅是醫者的心,更是身體的姿態。因為居家空間不若診間的設備齊全,醫生必須趴在小茶几上寫診斷書,蹲在地上進行清瘡,或是就著牆壁作訪視紀錄,有時還得義務安撫照顧者的身心問題。一次就在陳醫師幫病患處理傷口之後,作為照顧者的年邁母親從櫃子裡取出一大堆從教學醫院拿回來的藥袋,請求陳醫師幫忙看看,陳醫師耐心地幫她核對用藥細節,解釋藥物療效與副作用,並且肯定主治醫生的治療計畫。最後輕言婉語告訴她,耐心用藥、寬心多休息,一定能慢慢痊癒。
老太太長達二十多分鐘的叨絮埋怨,陳醫師因為瞭解照顧者的隱性需求,特別是說不出口的精神壓力,以及孤絕在照顧工作中的無助,所以給予聆聽的耳朵與關注的眼神,作為他們的情緒出口與不安承接。
不僅如此,「在宅醫療」的醫生群還定期線上開會討論個案,並且繁瑣檢討照護過程的細節,尋求各方經驗挹注,希望每一次給予的都是最柔適的照顧與膚慰。
老病殘是人生下一站的無可逆,大家說不出口的恐懼,社會集體怕老畏病的焦慮,最需要的正是知悉當醫病同「宅」一起,許多人在家的病榻上,已經被醫者仁心善待,並於生活現場圓滿最後的人生,這正是全民希望被好好照顧的未來,也須繼續進化長照2.0,成為醫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