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佳文天天看(118)-遠山裏的暖流

【110年度第六屆《醫病心聲・新聲 徵文比賽》得獎作品每日分享】

一般大眾及醫護人員組-優選

林文淵-遠山裏的暖流

 

週二忙碌的診間裏,我正傾聽著病人的陳述,並且作一些簡單的飲食衛教。這是一個糖尿病患者,適逢清明這種大節日過後,血糖有些失控的情況,在台灣的鄉村裏,這並非罕見的現象,我都是趁此機會,再次強調飲食控制的重要。此時桌上電話鈴聲響起,蔡護理師告訴我,在山區的村落裏,有個九十歲的張婆婆,長期臥床,無法外出就醫,她兒子詢問我們,是否可以去看看她。

趁這個週三下午不需開會,中午時間把公文批完後,與護理師、藥師、司機大哥一起去山上訪視。目的地在偏遠的山上,約三十分鐘的車程,只有一條狹小的產業道路可以通達。經過崎嶇蜿蜒的山路,終於看到一個小小的聚落,糟糕的是竟然還有三條叉路,心想這下子可能要找很久才能到達。剛好有一部小貨車駛出村落,駕駛應該看出我們是外來車,搖下車窗問我們要找誰,此時我才發現駕駛是我的病患鄧先生。他很熱心告訴們要如何到達,因為整個聚落還有不少叉路,而且不容易迴車,怕我們迷路,他就直接帶領我們去張婆婆家,這就是台灣鄉村的人情味。

婆婆的兒子六十八歲,典型的鄉村男性,略帶腆緬的面容,樸實的聲音,告訴我他母親的狀況。張婆婆多年前身體就不好,全身骨頭痠痛,眼睛、耳朵也不太靈光,去年還可以乘坐轎車載出去看病,今年以來連坐車都會喊痛,只能臥床。他聽村落裡有人說,衛生所可以到家裡來看病,所以就打電話找我們,看能不能幫忙。大致了解之後,他就帶我和護理師就去母親的房間,入眼是一座底部舖著棉被的通舖式大木床(高約五十公分,一種鄉間常見的床),有一位外籍看護工照顧,語言略可溝通。空氣中充滿一股略帶酸氣的霉味,婆婆枯瘦如柴,皮膚乾燥,四肢僵硬無力,三餐餵食狀況不佳,視力幾乎全盲,聽力嚴重受損,問診時極度困難,成效不彰。進行觸診與理學檢查時,所有關節部位都有疼痛現象,存在很嚴重的老化現象。經過費力地與外傭說明溝通,教導她如何去幫婆婆做一些簡易的物理按摩,以及三餐餵食需要注意的狀況。我開了一些藥物,並請外傭按時讓張婆婆服藥,最後和張先生約定一週後再來訪視。

隔週下午預定地訪視時間,天空突然變得無雲密佈,嘉義山區竟然出現了罕見的劇烈雷陣雨,因為是約定好的行程,只好硬著頭皮請司機大哥開車前往。沿途風聲、雨聲、雷聲,震耳欲聾,聲聲不絕,有時還可見到小落石、以及傾倒的樹幹,心裡總覺得土石流會驟然出現。惡劣的天候,使得原本三十分鐘的車程,變成四十五分鐘。抵達目的地時,看見張先生滿是擔心與感激的眼神,撐著傘迎了出來,同時告訴我,母親的骨頭疼痛有好很多,同時吃的狀況也有所進步,聽完張先生的描述之後,此番路途的疲勞驟然消失了大半。再次見到婆婆時,感覺到力氣有稍許增加,雖然四肢僵硬短期無法改善,但是整體變得比較有精神,我突然覺得,冒著大雷雨前來,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近年來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台灣社會的人口結構,已經朝向高齡化嚴重傾斜,加上經濟產業型態的變遷,年輕人口大量從鄉村中流失,湧向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都會區,這種「都會化」現象,使得鄉村的老化環境更是雪上加霜。偏鄉的老人通常得不到充足的社會資源,行動不便加上病痛纏身,不太願意麻煩年輕人,這些因素使得老人病情惡化的機會大為增加。藉由居家醫療的方式,來照顧偏鄉的病痛老人,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也能讓離鄉背井、出外打拼的年輕人,更無後顧之憂。

衛生所到各個社區為高齡長者服務,已經超過五年,這些年來,我們走訪過鄉內的許多角落,服務過一些應該要被人多加照顧的老人家,看見了他們憂愁苦悶的面容,因為我們的訪視而眉頭舒展;僵硬繃緊的肢體,因為我們的撫觸而趨於平靜和緩;疼痛不適的陰影,也在現代醫學的陽光下,日漸散去。或許我們這些訪視與醫療,比不上醫院裡的各種儀器與治療模式,但是從老人家的目光、表情、甚至語言裏,我們的到了回饋,感覺到身為醫師的榮光。深深體會到:全人、全家、全社區的「三全照護」並不是一句空口號,它是可以實際在地方上踏實的完成,而我們就在這條路上堅定的前進,也期望更多人能加入這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