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佳文天天看(14) 永遠都不完滿

【105年度第一屆《醫病心聲・新聲 徵文比賽》得獎作品每日分享】:醫學生組佳作-陳伯羽:永遠都不完滿

永遠都不完滿

陳伯羽

 

11 月下半,在心臟外科。

 

手術前解說的場合,老師與我,面對著一整排的家屬。

 

60 歲女性,法洛氏四合症,到了現在右心又逐漸擴大直至衰竭,必須要再次手術修補。病人對顯影劑過敏、針孔周圍也嚴重的紅腫,有點瘦,實際上看起來比資料上的年齡輕許多,從表徵或是一些簡單的身體檢查也看不太出來有這麼嚴重的心臟疾病,活動不費力、不喘、雙腳無水腫、沒有肝腫大、頸靜脈無擴張,看上去就跟一般的女性一樣,有愛他的丈夫與子女,這樣的組合再單純不過,出現在公園、餐館、或是旅行團裡,生老病死的醫院對它們來說反而突兀。

 

老師流利的解說著一切。病程進展、狀況、解決方法、手術流程、面對的風險、術後發展、治療費用…熟練而詳細,對於各種問題也應答如流。

 

我在老師身上看到的是經驗涓滴出的實力與自信,不論是在診間、手術台上皆如此。解說與解答告了一段落之後,病人淡淡地說了一句”打那個顯影劑很不舒服耶,唉”我從這看似無俚頭的抱怨中感受到一種很無奈很痛苦的嘆息,比起顯影劑,手術本身的痛苦、風險要高上好幾倍,但面對這樣的命運,她只有淡淡的哀怨,這聽起來是有多麼的無力!這背後的痛苦是有多麼的巨大!但她把這些都隱藏起來,只在這龐大的恐懼中宣洩出一點點小小的情緒,可能像我們這樣健全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深沉。

 

另一個解說的場合,病人是40歲的先天心臟病病患,如今心臟已經擴大到幾乎和整個胸廓一樣寬,病人很喘,整天躺在床上幾乎無法作大幅度的活動。攤在窄窄的病床上,那是種即使用盡全力也無可應付的虛弱。

 

然而,解說的時候,面對我們的只有病患的父親一人,病人恐懼與逃避,所以不在場。

 

老師的解釋,一貫的流暢與自信,但這一次,回答的問題卻少少的,整個會議室有一種微微的難過,像風吹過空蕩乾涸的土壤上,揚起一兩片枯葉。他父親將近八十歲,仍須到外面工作,但他是我看到唯一來照顧病人的家屬,拄著拐杖,腳步在拐、手在抖,畢生的辛勞把他的壓得太憂傷,憂傷到沒有力氣問其他複雜的問題。這是個接近要心臟移植的手術…

 

初到醫院的我,難過。

 

手術有3%的風險,對我而言就是3%,但對老師而言就是有97%的成功率,但是,這對於病人而言,可能就是0%或100%的抉擇。也許眼睛一閉,就再也沒有張開的機會了。聽著聽著我不得不用力捏住大腿避免失態,面對這樣的場合,我太稚嫩。旁邊的老師看似經歷過數百次一樣的狀況一般心如止水,其實這完全不能責怪老師,每天面對無數這樣的重症病患,如果為每一個人同情與悲傷,一個凡人的精神勢必崩潰,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就必須有面具、有武裝。也唯有經歷諸多的風浪,才能成就今日的實力。

 

實在弔詭,滿腔熱血的年輕醫師,心中有的是悲憫與活力,卻因毫無技術與知識只能在一旁眼淚往肚子裡吞,維持表面的專業,等到他的刀練得跟他的手一樣自如的時候,現實與無數的慘狀已經把他的心磨練得不起火花了,以往的那種使命感或存在或不存在,總之渺渺茫茫的。兩者似乎沒有兼具的一天。

也許人世就是這樣,永遠都不完滿,我沒有答案。